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对于商业、专业、职业的认知,会对其职业成就高低产生较大影响。
所谓“商业”认知,就一个企业来讲,是考察管理者对所处企业经营环境和经营行为的理解程度。理解越深,越通透,意味着管理者更容易将自己的行为调整到符合企业经营要求上来,比如你会很容易识别自己的专业技能缺陷和优势,知道自己如何调整才符合企业发展要求。你也会比较清晰发现自己的职业行为如何才算是与企业相匹配。反之,会糊涂许多。甚至面临环境变化,不知所措。
“专业”是考察一个管理者对于管理所需专业技能的具备程度。比如做人力资源管理,对于相关专业你有多少知识储备,有多少实践经验是有要求的,弱了,便很难专业的做事。再比如财务负责人,对于本专业的知识储备与专业管理经验的积累处于什么状态,也同样会决定你管理财务工作有多专业。其他岗位管理者也有同样的理解。可是只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积累就够了吗?对于管理者来讲,显然是不够的。这里涉及专业思维方式问题,一种专业思维是就专业谈专业,对企业环境理解弱,对相关部门和业务理解弱,活在自己的专业套路里;另一种专业思维是基于企业环境和相关部门工作现状,发挥自己的专业才能推动企业和相关部门工作进步。比如搞预算工作,一种是传统的财务预算,有多少钱预算多少事,历史经验(数据)往往成为下一年预算的基础;另一种预算是全面预算,或者叫战略预算,是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和年度经营目标来确定预算,预算起点是战略和业务,通过预算牵引战略落地所需资源的配置,资源不够,可以反推企业行为的改变,包括机制改变以获取内外资源为企业战略所用。两种预算思维对于企业发展是完全不同的作用和价值。都是专业,思维方式不同,作用不同。
“职业”是考察管理者岗位相匹配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。行业不同,职业特质不同。企业内部岗位不同,职业特质也不同。不过对于一个企业来讲,职业特质体现在两个方面,一个是共性方面(比如企业要求的基本行为准则,每家企业都会有这样的职业规定,像“主动工作与沟通”、“执行力”相关联的职业要求非常普遍),另一个属于个性方面(比如对不同岗位有一些特殊要求,像销售岗位更强调“冲”、“拼”、“灵活”处事等,以此类推,其他岗位都会有不同特质要求)。这些共性的和个性职业行为要求,做到了,就会对企业发展有利,做不到位,就会对企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。当然前提是这些职业行为设计是符合企业健康发展要求的,是产生共识的,否则一厢情愿的要求也很难落地。
上述三个关键词,管理者若是真理解了,并在实践中不断体悟、磨砺自己,相信你的职业生涯将会与众不同。清华大学工商管理EMBA总裁高级研修班4月20日举行开学典礼联系人王老师18610001769
新闻动态